中文播客,正在蓬勃生长第一财经杂志

小宇宙的播客清单分享页面

上周有一个关于播客的最新动态,发生在9月9日(上周三):快手正内测一个新的播客App,叫皮艇,slogan为“听有趣的人聊聊世界”。

皮艇……快手这起名逻辑是不是满谜的?而且一想到快手做播客,“老铁们现在想要和你聊人生”的既视感会特别强。但anyway,中文播客阵营又多了一个(应该是)不差钱的知名参与者。

年以来,内容行业整体艰难,但中文播客界的繁荣想必是同时超出了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预期。平台、节目和各种商业化尝试都越来越多。

本文是我们第二次对播客做深度报道。第一财经YiMagazine第一次报道这个领域,是年5月间发布的《中文播客的进化之路》,那可能也是国内媒体首次深度报道这股内容潮流。如今过去不到1年半时间,我们又发现了很多新变化。

记者

许冰清

编辑

陈锐

图片

方铱霏、贾睿

将言之有物、自带风格的讨论持续记录下来,以音频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这基本就是原教旨主义者对于“播客”概念的理解。当然,组成这个概念的各个部分,似乎也都有争议——纯粹的无主题闲聊,算不算“言之有物”?只做了一期节目就放弃,算不算是一档播客?有的播客听起来像群口相声,那么相声节目又算不算播客?

仅讨论“国民度”的话,播客与相声在中文世界的差异是天壤之别。在音频内容平台喜马拉雅上,德云社精选出的相声内容有近万订阅者;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的《沈奕斐的播客》的首集内容播出一周后,在其独家发布平台“小宇宙”上吸引的订阅者不到人,比不上沈奕斐在另一个新世代内容平台B站上的“吸粉”水平。

如果从年的“反波antiwave”节目算起,中文播客已经发展了16年。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而美的设定没能让它被定位成所谓精品的商业化媒介,“如何让播主赚到钱”反而成了让普通听众都为之着急的问题。

一些比较大的变化都发生在年之后。这一年,美国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收购了包括Gimlet在内的三家播客公司,普利策奖委员会亦宣布将增设“音频报道”奖项;到了年,美国现象级播客《Serial》的制作公司又被《纽约时报》收购,音频市场突然间变得非常热闹。

年的中国播客界也一样。在部分年轻听众中间,“做一档播客”也已经像前两年的“拍一个Vlog”一样成了时髦事,这导致了中文播客在年出现了一轮小爆发。

行业网站ListenNotes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年9月初已有近1.3万档播客节目,而在年4月底,这一数字还只有1万档出头。

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更重要的,你会发现好用的播客客户端和小程序出现了,老牌媒体出现了,自带流量的嘉宾出现了,而投入意愿增强的品牌也出现了。

01

小宇宙上线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不算是播客界的“新手”了。今年7月,为了推广知识付费课程《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她在课程出品方新世相的安排下,先后成为多档播客节目的嘉宾。由于所选的多为人文、社科或是较为成功的闲聊式播客,这类节目的听众群会发现“哪都有沈奕斐”的现象。

“无处不在”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主流的播客内容分发平台本身十分集中。年起,苹果将“播客”作为系统级应用服务之一,内置于iOS系统中。可以说许多人第一次接触播客,就是从探索自己的苹果手机开始的。此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不过,在这些平台上,主要流量往往被音乐和知识付费占据,而播客是难以被归类的少数派。

但等推出自己的播客节目时,沈奕斐没有选择上述这些大厂牌,而是在一个中文播客客户端“小宇宙”。

沈奕斐的小宇宙主页。

视觉清新、使用顺手、内测邀约……今年3月底面世的“小宇宙”,是社交应用“即刻”团队开发的子产品,也是一个差点被命名为“三文鱼”的兴趣作品。主导这个项目的即刻产品负责人舒玉龙本身就是个重度播客听众,创业前在外企工作时,还主持过一档在足球迷中口碑不错的播客节目《曼联时间》。

从设计思路上来说,小宇宙试图做好播放工具和内容社区之间的平衡——听众可以用它直接替代市面上绝大多数臃肿或没有中文界面的播客客户端,也可以直接翻阅编辑推荐的单集节目,并通过评论区参与内容讨论。

“听众缺少发现新播客的场所,也缺乏听完播客后交流的机会,之前市面上没有一个客户端能将这两件事都做好。”接受《第一财经》YiMagazine采访时,舒玉龙这样总结他们在播客爱好者群体中发现的痛点。

在“小宇宙”上线前,有人认为中文播客发展缓慢的问题之一,是优质内容缺少在更大流量平台上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