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南开精神;作育英才,传承文明,泱泱学府北辰。历经百年风雨,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总理为楷模,于峥嵘岁月中守正创新,于时代盛世下砥砺奋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年,是南开大学建校周年。回首过去的一百年,南开大学以雄厚的科研实力铸就了一个个辉煌的大国重器,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秩峥嵘,铸就国之重器
科研元勋,助力两弹一星研发
年10月16日下午3点,罗布泊上空腾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而这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后,也饱含着南开人何炳林与郭永怀无怨无悔的付出。其实最开始,何炳林的研究方向是农药,当时正逢朝鲜战争期间,西方国家以核武器肆意叫嚣,何炳林在激愤之余得知了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提取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铀,便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离子交换树脂。
何炳林
学成以后,他毅然归国,在南开大学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离子交换树脂研究,并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年,何炳林创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教研室,并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其主要产品专供提取国家急需的铀,为我国原子能工业的诞生、为我国首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而另一位南开人郭永怀,更是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年,郭永怀考入南开大学,开启他的大学求学生涯。年,留美回国后的他临危受命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为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作出开创性努力,并成功助力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此外,他还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郭永怀
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遇到了空难。找到遗体时,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他与警卫员紧紧相抱的身体之间,完好无损。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南开制造保驾护航,为天宫打造安全屏障
年,天宫一号顺利升空,举国欢腾;年,天宫二号沐浴着中秋的皎洁月光,在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也成功踏上了太空旅程。这一个个飞天梦想成功实现的背后也凝聚了南开人的心血与智慧。
天宫一号与二号空间实验室要为宇航员们提供安全的工作、生活空间。在这方面,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研发的在轨航天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已经成为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确保宇航员安全的关键设备。
在轨运行过程中,空间实验室的太阳能电池翼、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以及飞行器的燃料都有可能导致舱内有害气体增加,对于密闭空间内的宇航员可能造成致命危险。经过无数次的比对和试验,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教授刘伟伟和同事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微纳结构新型材料的光谱检测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上应用的方案,成功解决了在轨有害气体检测多组分、高灵敏度的在线测量性能需求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苛刻空间环境适应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也使我国在光谱分析领域的技术水平超越美国、俄罗斯等航天科技发达国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超导技术顺风耳,聆听嫦娥佳音
年12月5日夜,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完成着陆器与巡视器的月面互拍,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探测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然而,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相聚38万公里,无线电信号经过遥远的距离传播到地球会有很大的衰减。嫦娥三号在太空中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感受到的温度,想跨越38万公里传回地球,并冲破地球表面手机、WIFI、GPS等各类无线电波信号的包围圈,清晰准确地告诉地面科研人员,则离不开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超导电子与微波应用研究团队长达3年的科研攻关项目——深空站高灵敏度接收系统用超导材料及滤波器技术研究。
在探月工程二期测控系统SK-和SK-深空探测设备科研项目中,南开学者承担了实用Tl(铊)系超导薄膜研究,参与了超导滤波器技术攻关,该技术成果已应用到我国首次建成的佳木斯66米与喀什35米深空测控站上,顺利执行了嫦娥三号等重大航天测控任务,成功运用于嫦娥飞船的测控和信号接收。
南开大学超导与微波研究团队从年起就开始了高温超导研究,在高温超导薄膜和器件的研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嫦娥三号任务是高温超导滤波器在国内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实际应用。
催开手性之花,对药物生产带来变革性影响
年1月10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南开大学周其林、谢建华、朱守非以及王立新团队,凭借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荣获今年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手性是一种现象,就像左右手,互为镜像,可以重合但是不能重叠,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手性现象。周其林介绍,在自然界中,小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星云都存在手性现象。在制药领域,如果不加以区分,后果十分严重。上世纪50年代末,用于治疗妊娠恶心、呕吐的药物反应停被广泛使用。但在短短几年里,全球发生了以往极其罕见的过万例海豹肢畸形儿。科学家们后来研究发现,原来反应停的右手分子具有镇静效果,左手分子却有致畸作用,而当时市售的反应停是两种手性分子的混合物。
反应停事件后,手性药开始受到重视。高选择性、高效率、适用范围广的手性催化剂成为周其林和其团队的目标,经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他们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手性螺环催化剂,不仅选择性高,效率也非常高,成为为数不多的一类优势手性催化剂。比如在酮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中,手性螺环铱催化剂的催化转化数达到了万,是目前最高效的手性分子催化剂。
作为该项目提名专家之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冯小明评价: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带来全世界在手性催化合成领域的变革,不仅实现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其卓越性能也引领了产业界的发展,特别是对药物生产具有巨大价值。
走进新百年,再谱科研新华章
走进新百年,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立足四个服务职责使命,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李正名院士的实验室
实验中的南开人
年,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南开大学再次展现了出众傲人的实力。
南开大学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重大项目课题2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4项;孔德领教授团队获批创新研究群体;获批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杰青项目数位列全国第9。
年,南开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64项,其中重大项目立项6项,较上年度增加3项;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38项,较上年度全国立项数排名前进5位;后期资助项目立项12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4项,立项数均创历年之最;2项重大项目获得滚动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文科单位获立),立项总数较上年度增加11项,为最近7年来立项最多的一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23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6项。
这些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开展,将为南开大学文科振兴作出贡献。
年,南开大学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成果屡屡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年10月11日,Science报道了中国南开大学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的一支国际联合研究团队研获的一种柔性制冷新策略——扭热制冷;年11月22日,Science在线发表南开大学周其林和朱守非团队题为卡宾对脂肪胺氮-氢键的高对映选择性插入反应的研究论文;年11月4日,《自然·电子学》(NatureElectronics)刊发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他们在柔性透明电极与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获得的突破性进展。
年,随着自然指数网站的最新一期自然指数排名的更新,南开大学再次以篇文章、.52分稳居国内前十,国内排名第9,全球高校排名第33。
爱国奋斗百年辉煌,公能日新再踏征程。南开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素材来源: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