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个重点专项公布拟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共16个项目)和“氢能技术”(共17个项目)两个重点专项年度拟立项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选)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着力破解材料、结构、信息、能源等技术融合的基础性、科学性难题,突破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建设与运维等重大技术短板,攻克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差和服役寿命短等核心技术瓶颈,创新交通能源自洽系统技术,大幅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安全建设能力和水平,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战略实施和“碳中和”愿景实现。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

年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智能技术、韧性技术、长寿命技术、交通与能源融合5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3.25亿元。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1.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技术

1.1生态敏感地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建(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及立体巡查技术;研究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自然融合设计、生态建造和无害化穿(跨)越技术;研究陆路交通走廊生态环境影响与效益提升评估技术,生态环境影响贡献率评估方法与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物质循环、生物群落演替平衡的全生态、全环境要素生态治理与恢复技术体系,研究生态敏感地区陆路交通廊道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群落结构重建技术。

1.2绿色港口建设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港口,研发绿色港口环境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开发港口典型污染物实时动态监测及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系统;研究缺水地区港口雨污水、压载水等非常规水源综合利用技术,港口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保障技术体系;研发港口水环境与生态动力学精细化模拟技术,海陆交错敏感带港口建设与栖息地协同保护修复技术,疏浚土等资源循环利用与抛泥区伴生修复技术,港口海域敏感生物智能识别与损害防护技术;研发高度契合典型生物栖息需求的生态友好型港口防护结构和码头结构。

2.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技术

2.1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软件技术研发(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业软件体系架构;研究共性/异性设施单元集与逻辑功能架构,多源异构数据的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和空间单元全要素统一编码技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模型,研发全生命周期多源异构数据实时接入、处理和资源化分析技术;研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核心技术标准体系;开发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性软件。

2.2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设计,研究全天候、高精度的基础设施空天地定位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和空天地的基础设施空间地理与地质信息快速获取、多源数据融合及三维数字化表达技术;研究基于数据、智能和星基位置服务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勘察、测绘、选线、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关键结构数字化建模和集成设计智能技术,以及设计成果数字化交付技术及标准。

3.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技术

3.1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与风险防控基础理论方法(基础前沿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韧性提升方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复杂网络系统建模、智能仿真与系统韧性优化技术;研究局部设施失效对综合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影响和系统失效机制,交通设施系统韧性分级标准和综合评估技术;研究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下交通系统功能损失、交通迟滞精准评估、交通系统功能重构和灾后恢复决策等技术方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韧性风险防控系统理论。

3.2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共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作用下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动力响应特性、损伤机理与失效模式;研发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结构仿真分析与验证系统;研究融合北斗系统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控及系统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发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区段结构安全和抗灾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及装置,研究设施柔性运行与灾后快速恢复关键技术及装备。

3.3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强潮大浪时空分布规律,建立高分辨率的中国沿海海域时序海浪及长重现期要素数据库;研究超设计标准强浪条件下沿海防浪建筑物全时域脆性破坏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强震作用下考虑地基液化弱化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结构动力灾变机理;研究沿海桩基结构海床冲刷演变及防护技术,研发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损害部位快速诊测装备;建立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整体性安全评价方法和韧性分级标准;研发提升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韧性的新材料及施工装备。

3.4海底隧道建造与韧性增强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强侵蚀、多构造等复杂严酷海洋环境,研发钻爆法/机械法海底隧道建造高韧性、耐久性与智能感知型材料,开发隧道材料—结构—信息融合关键技术;揭示海底隧道断层、强风化槽等特殊不良地质段结构长期复杂荷载作用下劣化破坏机制,研究长寿命隧道结构增强设计方法;构建隧道运维人、机、流程、数据、实物结合的物理—信息互联感知系统,研发长距离、大断面海底隧道安全状态智慧感知与诊断技术;研发基于人—机—环境信息交互技术的海底隧道重大地质灾害预控技术,构建海底隧道灾害防控与决策云平台;研发适用于复杂海洋环境的隧道智能维养设备与快速修复方法。

4.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技术

4.1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前沿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设计使用年限短问题,揭示极端环境、不稳定地质条件和大交通量荷载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材料、构件、结构的性能演变规律和演变机理,建立性能追踪等模型;研究面向新建、扩建基础设施的长寿命设计理论,构建基于性能目标的全寿命、全概率设计方法体系;研究材料—结构—功能—环境协同的长寿命设计方法。

4.2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揭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效能演变和可靠性保障机理,研究结构长寿命定量测度和定性分析评价技术,研究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提升保障技术体系;研发严酷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桥隧构造物、高性能钢轨、高性能路面的延寿和修复技术;研发基于新材料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开发陆路交通关键大型构造物服役能力测试装备。

4.3沿海港口桩基码头泥沙淤积机理及其防治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海域重大港口码头前、后方及下方泥沙回淤演变机理、预测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水下淤积岸坡变形失稳灾变机制,以及水下淤积与清淤对港口水工结构物各类桩基服役性能的影响;研发港口码头后方及下方淤泥强度原位触探技术,研发可移动式码头后方导流技术和智能清淤作业技术;研发港口码头水动力及回淤高精度预警预报、清淤效果实时监测与定量评估技术。

4.4道面设施寿命增强与性能提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既有道面设施更新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研究复杂条件下道面设施结构和功能的寿命演化机理与行为理论;研究不同类型道面设施结构寿命—功能寿命协同增强技术;研究结构—材料相统一的道面设施性能提升技术;研究不同应用场景下道面设施抗冲击、抗磨耗等安全性能提升与保持技术,以及低干扰条件下的道面装配式更新技术。

5.交通与能源融合

5.1交通自洽能源系统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技术(基础前沿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多态清洁能源的自洽系统构成,以及与交通智能化运行、绿色化运维之间的适配性;研究差异化地理区域下多态能源供给潜力评估与交通需求驱动的能源负荷预测技术;研究交通能源自洽基础设施的运行模态、方案及效能提升技术;研究交通需求驱动的自洽能源系统设计技术与系统关键特性的评估技术;研发交通需求驱动的自洽能源系统规划与设计软件系统。

5.2公路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多能变换与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保障公路交通运转运维的用能需求与环境低影响的系统构型;研究支持电、热、氢等多态能源间的变换与控制技术;研制具备多能变换功能的公路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高可用性一体化关键装备;研究公路交通自洽能源变换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役能力保持技术;研究适用于公路交通能源自洽及其运转运维装备在途补给的多能变换装备优化集成、综合效能评价以及场景适配的运行控制技术。

5.3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与轨道交通场景相适配、“网—源—储—车”相协同的多源供电系统体系架构;研究“网—源—储—车”协同的高效能与高弹性轨道交通能源自洽技术;研制适配于轨道交通场景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接入的电力变换与互联装备;研究轨道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能源管控与高效利用技术;开展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电系统工程示范验证。

5.4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港区“风、光、储、氢”等多能源融合系统网络构架;研究不同负荷及特征各异能源的捕获、变换与控制技术;研发与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相适应的氢气注—储—供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装备;研究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与港区负荷的匹配与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技术集成应用及效益评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

“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选)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能源革命、交通强国等重大需求为牵引,系统布局氢能绿色制取、安全致密储输和高效利用技术,贯通基础前瞻、共性关键、工程应用和评估规范环节,到年实现我国氢能技术研发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氢能绿色制取与规模转存体系、氢能安全存储与快速输配体系、氢能便捷改质与高效动力系统及“氢进万家”综合示范等4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7.95亿元。其中,围绕氢能安全存储与快速输配体系技术方向,拟部署1个青年科学家课题,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万元。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

1.氢能绿色制取与规模转存体系

1.1光伏/风电等波动性电源电解制氢材料和过程基础(基础前沿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光伏/风电等制氢系统应用所面临的动态适应性和运行可靠性等问题,开展波动电源电解制氢材料和过程基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复杂工况下电解制氢系统动/静态响应特性与建模方法;研究复杂运行工况对电解堆性能和寿命的影响机理与提升技术,包括适应波动性输入的电解堆材料/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研究新能源富集地区源/网特征刻画方法及模拟技术,研制电解堆及系统的适应性验证平台;研究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系统中电解堆及系统的适应性评价和表征方法;研究适应复杂工况的电解制氢系统配置优化与过程控制技术,研制适应波动性输入的长寿命电解制氢试验装置。

1.2低成本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氢电堆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关键材料制备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等制约PEM水电解制氢应用和发展的问题,开展低成本电解水制氢用关键材料设计与批量化制备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新型低铱(Ir)基/非Ir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高一致性批量化制备工艺;研究高电导率、高强度、高稳定性的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增强薄膜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低成本大面积膜电极涂布及成型工艺;研制适于连续工业化生产的质子膜及膜电极制备装备。

1.3高效大功率碱水电解槽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碱性电解水制氢大功率、高电流密度、低能耗的需求,研发大功率碱性水电解制氢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低成本、高活性、长寿命一体化大面积新型复合电极设计与批量制备技术,功率波动工况下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特性;大面积、低传质阻抗、高亲水性、高耐热性新型非石棉隔膜批量制备技术;大直径碱性电解槽结构优化设计与集成技术;具有宽功率波动适应性的电解水制氢成套装备的优化设计与集成技术,宽功率波动工况下制氢系统的电—热—质均衡优化技术。

1.4电解制氢加CO2制甲醇工程技术及中试装备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大规模氢气加CO2实现碳减排的产业化发展需要,研发电解制氢加CO2制甲醇工程技术与中试装备,具体内容包括:构筑用于CO2高效活化的催化剂体系;研究H2和C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活化、失效规律以及中间物种的形成和变迁规律;研究粘结剂和催化剂成型方式、催化剂强度及孔结构优化技术;开发工业化规模的换热优化新型反应器及工艺;开发工程化甲醇/水分离关键技术以及能源协同高效利用方案;开发氢气加CO2制甲醇成套工艺包,实现十万吨级工业示范。

1.5电解制氢—低温低压合成氨关键技术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低温低压合成氨互补融合新路径,开展电解制氢—温和条件合成氨关键技术及应用,具体内容包括:探索近常压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新机制,研发低温低压高效合成氨的催化新材料和副反应的抑制新方法,阐明N≡N键活化和N-H键形成的催化机理;研究高性能热化学合成氨催化剂及批量制备技术;构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低温低压热化学合成氨的模拟仿真平台,开发互补融合系统的成套新技术;设计并建成万吨级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温低压热化学合成氨技术的验证装置。

1.6十万吨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水/光发电消纳困难以及传统合成氨工艺的碳减排等问题,开展十万吨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应用,具体内容包括:研究适应可再生能源动态特性的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系统建模与优化配置方法;研究适应柔性生产的合成氨工艺流程优化与调控;研究适应水光互补特性的大规模电解水制氢系统集成与集群控制技术;研究源—网—氢—氨互动的全系统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计及电、氢、氨等要素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与市场运营机制,形成绿氢合成氨相关标准体系。

2.氢能安全存储与快速输配体系

2.1高密度储氢材料及其可逆吸/放氢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含青年科学家课题)

研究内容:针对高密度储氢材料的应用需求,研发具有高质量储氢量的可逆储氢材料、批量制备工艺以及示范储氢系统。具体内容包括:高密度储氢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高密度储氢材料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高密度储氢材料的吸/放氢速率控制;高密度储氢材料循环性能的衰减机制和稳定化方法;以高密度储氢材料为工质进一步研制示范储氢系统,以及释放氢气中杂质的种类、含量及抑制方法等。

2.2氢气液化装置氢膨胀机研制(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液氢规模化、致密化储运所需的低温液化系统核心装备,开展氢膨胀机、低温氢气换热器和正仲氢转化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氢液化流程及氢膨胀机组参数优化与动态仿真技术;高效低温氢膨胀机设计方法;低温氢膨胀机变工况与两相膨胀适应性;低温氢膨胀机的密封、绝热技术与制造工艺和可靠性;高效紧凑型低温氢气换热器设计方法与制造工艺;高效正仲氢转化催化剂材料及转化器设计;液氢储罐液位在线精密测量技术;基于氢气膨胀机的氢液化验证装置。

2.3车载复合材料储氢气瓶服役检测监测与诊断评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在用车载复合材料高压储氢气瓶服役安全的在线检测与评定需求,开展车载气瓶在线检测、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车载气瓶无损检测技术,满足道路行驶要求的气瓶支撑紧固结构设计与安装准则,复合材料层与内衬在正常充装、供氢等工况下性能退化行为规律与结构健康在线检测监测技术;车载工况下气瓶典型缺陷和损伤的演化规律,车辆事故对支撑、瓶体结构的损伤及隐患评估技术;车载气瓶缺陷和损伤在线检测技术、车规级实时监测器件与诊断技术;复合材料储氢瓶的寿命预测模型和在线检测评定方法;车载复合材料高压储氢系统设计与安装、服役和在线检测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2.4气氢与液氢容器及管件泄漏、燃烧与爆炸行为分析和材质要求(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对储氢装置在生产、储运、加注和使用全链条过程中“耐高压、高密封及爆燃安全”等性能的全面需求,开展氢容器及管件安全健康诊断方法、失效—泄漏—燃烧—爆炸全过程灾害风险演化模型、氢能爆炸时空演化规律、安全防护装备与应急救援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氢气泄漏行为的全链条表征与评价,研究高速碰撞下储氢装置的失效破坏模式,提出气氢及液氢泄漏—扩散—爆炸风险全链条预测评估模型;研究适用于加氢站、灌装厂等场景下氢气及液氢爆燃发展规律与毁伤机制,揭示氢容器在典型失效条件下的爆炸判据和失效特征;提出氢容器燃烧与爆炸防护基准策略,研制系列爆炸冲击防护材料和隔爆、抑爆材料;研究储氢及临氢装置的本质安全设计方法,形成储氢装置的全面安全健康诊断方法和具有高燃爆防护效应的储氢安全装置、设施的设计准则;研究氢能爆炸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部署决策技术方案及实现方法,综合提升氢能爆炸应急自救及消防救援能力。

2.5搭载瓶装氢气燃料电池汽车转运与集中存放技术与规范(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燃料电池车辆应用中车辆停放、跨地域运输需要,研究车辆带氢运输、与燃油车混合运输过程中,在公路隧道、轮船、停车场等封闭、半封闭、开放典型场景下,集中运输和停放技术。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轮船滚装过程、服务区和停车场氢燃料电池汽车停放过程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搭载瓶装氢气燃料电池车辆转运与集中存放安全技术要求;研究停放/运输氢燃料汽车,在典型密闭、半密闭、开放场景下,氢气安全区间快速识别监测、预警、评价技术;研究氢燃料电池汽车高风险场景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典型场景氢泄漏扩散仿真与应急救援技术。

3.氢能便捷改质与高效动力系统

3.1跨温区新型全氟质子膜研究(基础前沿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快速冷启动和系统简化需求,设计具有跨温区工作能力的全氟质子聚合物结构,突破其单体合成、聚合物制备、成膜及工程化制造技术,包括:兼具低温质子传导能力和高温稳定性的离子聚合物结构设计及多元协同质子传导机理;全氟离子功能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技术;宽服役温度、长寿命全氟离子聚合物与增强体的高效复合结构,新型质子交换膜成膜工艺及其工程化制造技术;多元复合全氟质子膜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3.2低成本长寿命碱性膜燃料电池电堆研制(基础前沿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低成本基站用不间断电源需求,突破千瓦级非铂碱性膜燃料电池电堆、材料及其组件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研究高活性阳极非铂催化剂和阴极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开发非贵金属催化电极的高效传质结构与制备技术;研究≥80℃工况下碱性燃料电池的水管理技术,实现碱性燃料电池电堆的高性能输出;研究碱性条件下电解质及电极结构对CO2的敏感性、自由基对碱性聚电解质的攻击等关键问题,实现氢气/空气条件下碱性燃料电池电堆的长寿命运行。

3.3电站用高效长寿命膜电极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固定式电站对燃料电池长寿命和高效率的应用需求,开展电站用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制备及寿命关键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膜电极关键材料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扩散层在发电工况下的衰减规律与结构强化技术,提升膜电极寿命和抗CO能力;突破电站用膜电极催化层低极化和扩散层高传质技术,降低催化剂用量、提升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和功率密度;突破膜电极高可靠性一次成型封装结构及其工程化制备技术,提升膜电极产能、批量制备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4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单元及电堆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固定式电站发电供能领域对高效、长寿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需求,开展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电解质膜、单电池、电堆的制备工艺与工程化研究。具体包括:开发针对管式结构特征的致密电解质膜的制备工艺和生产装备;研究兼具高输出功率和高运行可靠性的管式单电池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研究管式单电池及电堆模块的热、电、应力分布规律,确立管式电堆的组堆方式及热管理策略;研究运行条件对电堆效率及运行寿命的影响规律,确立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模块组装技术,同时确立管式电池、电堆的工程化技术。

3.5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住宅、楼宇、社区分布式供能领域对高效、长寿命、可多次启停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需求,开展高可靠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堆工程化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支撑电极结构对电池的抗氧化还原、冷热循环、燃料内重整性能的影响,提出电池结构与性能优化策略;研究电堆环境下电池与连接体的热、电、应力分布规律,开展电堆界面电子收集与封装材料特性研究,优化电堆集成方案,开展千瓦级电堆的工程化制造与评价技术研究;研究燃料特性对电堆效率及运行寿命的影响规律,开展燃料处理与热量回收处理方式技术研究,开展千瓦级热电联供系统集成应用研究。

4.“氢进万家”综合示范

4.1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城镇地区用氢需求,开展中低压纯氢与掺氢(5~20%)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管材和焊缝中渗氢扩散机理,管材和焊缝对纯氢/掺氢输送的相容性研究,纯氢/掺氢输送架空和埋地管道连接工艺;管道中掺氢传质输运机理,多级减压和调压技术,纯氢/掺氢燃气管输工艺,掺氢设备研发;纯氢/掺氢燃气管道和关键设备的安全事故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失效后果及防护研究、完整性管理及应急抢修技术;氢气分离工艺与设备研发及末端增压设备研发(用于燃料电池气源);纯氢管道输送试验平台、掺氢综合实验平台;纯氢/掺氢家用燃烧器、换热器内传热传质机理及结构优化研究、形成家用燃气灶、家用热水器及末端增加装置等科技试验平台。

4.2住宅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综合供能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综合考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产电、产热特性以及住宅场景的电、热能需求,开展住宅用PEMFC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典型住宅场景热电用能模式与影响因素,以及燃料电池热电动态耦合运行机制、能量协同管控技术;研究固定式住宅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优化及运行状态实时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固定式住宅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关键器件及测试评价技术;开发耦合燃料电池的高效余热回收、蓄热及电辅热技术;研究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接入电网技术,研发低成本的自适应并网控制器。

资讯解读

资讯商机订单

「仪器需求小助手」资讯板块,每日实时更新仪器设备行业重要资讯,包括相关行业政策、新项目落地、新实验室、新学校、新学院、新研究中心等。让用户实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潜在商机,助力用户提前切入项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