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活动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是风靡全球的一系列谍战电影,到今天历经五十余年长盛不衰。在故事里,詹姆斯·邦德是一名间谍,代号,除了漂亮的“邦女郎”们相伴,他手里总是一堆五花八门的间谍工具,而现实生活中的保加利亚特工用一把雨伞,将有毒的蓖麻毒蛋白颗粒发射到了一名叛逃者身上……
马尔科夫马尔科夫,是上世纪60年代一名保加利亚著名的青年作家,由于思想比较活跃,他通过作品公然抨击当时的保加利亚政府,引起不满,不得不于年叛逃至英国,并且进入了BBC电台工作。然而,马尔科夫在英国并没有低调收敛自己的行为,他通过电台继续大力抨击当时的保加利亚政权。
就这样,马尔科夫不幸在暗杀名单上榜了。
毒雨伞谋杀案
流亡作家蹊跷遭雨伞夺命
年,在一个很平常的日子,49岁的马尔科夫步行走向公交车站,打算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去BBC上班。
突然,他感觉到右腿后侧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传来了一阵轻微的疼痛感。
马尔科夫回头一看,一个男人正从地上捡起一把雨伞,看见马尔科夫回过头,这个男人道了歉,随即穿过马路匆匆离开了。
马尔科夫也没有多想,继续去上班了。
然而,当天下午,马尔科夫感到右腿被伞扎的位置有些疼痛,还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
晚上马尔科夫就开始发高烧,血压降低,并有恶心的症状。
随后症状不断加剧,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马尔科夫右侧大腿上有个穿刺性伤口,并且发炎了,还引起伤口周围的肌肉组织发炎,并且他的白细胞指数非常高,医生认为这是败血症的症状。
遗憾的是,在经历了极端痛苦的3天后,马尔科夫还是因内脏衰竭不治身亡。
尸检结果令人震惊
法医经解剖发现:
在马尔科夫右腿伤口处有粒直径约为1.6毫米的金属球,由90%的铂和10%的铱组成;
表面上还有2个直径仅0.34毫米的小孔,在小孔的附近残留着一丝蜡迹;
而小球内的物质经过化验后证实,是蓖麻毒蛋白,这种毒素仅几毫克就足以致人于死地。
警方认为,金属球上的小孔原本是用蜡封着的,但是进入人体后,随着人体活动,密封的蜡渐渐融化,导致金属球内的毒素流出,缓慢进入血液,最终毒杀了马尔科夫。
而那把雨伞很可能就是一把“伞枪”。
特工暗杀行动
事实上,这的确是一起暗杀行动。
那个手持雨伞的男人便是执行这个任务的特工。
而他所携带的那把毒雨伞,外形与普通雨伞相似,但却是一把经过特殊改造的暗杀装置:雨伞的顶端是特制的,内部装有扳机、操纵索、释放扣、活塞式击锤、气瓶和枪管等。
在年至年间,保加利亚特工策划过两次针对他的暗杀活动,但均告失败。
年上半年,保加利亚情报机构获得含有蓖麻毒素的小金属珠后,再次策划了暗杀行为,并且获得成功。
凶手是谁?
马尔科夫“毒伞”案发生后,保加利亚当局销毁了所有与行动有关的机密资料。
年,英国警方发现,丹麦人、前保加利亚情报机关工作人员弗朗切斯科·朱利诺与“毒雨伞”案有牵连。
朱利诺被捕后,承认自己从事间谍活动,但否认参与暗杀马尔科夫。
朱利诺不久获释。
直至今天,刺杀马尔科夫的杀手的真实身份,依然不为人知。
此案堪称冷战期间最蹊跷、最神秘的谋杀案,史称“雨伞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