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潘从明25年纯萃之路新华社

在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铂族贵金属生产车间里,有间潘从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不大的屋子里,挂满了潘从明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荣誉。

潘从明(右)正在查看设备运转情况。新华社记者李杰摄

48岁的潘从明是该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班班长,在一线工作25年。最让他骄傲的是其主创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项目,这个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潘从明查看中间过程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新华社记者李杰摄

铂、钯、铑、铱等铂族贵金属是精密电子、航空发动机、燃料电池等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但我国储量有限,提取的主要原料来自经过火法、湿法冶炼提取镍铜后的副产物——镍阳极泥。“如果没有好的提纯技术,冶炼后的电解镍渣、阳极泥、二次含贵金属物料等就会浪费。”潘从明说。

潘从明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新华社记者李杰摄

从年起,潘从明带领团队历经4年多时间,终于完成“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的研发,一举解决了传统工艺贵金属回收率低、加工成本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难题。

采访了解,25年前,潘从明从铸造专业毕业,初到提纯岗位时,面对工作台上的烧杯、坩埚和蒸馏器,以及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极为陌生。但潘从明没有退缩。“那时候特别珍惜这个工作机会。父母也嘱咐做任何事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好。”他说。

潘从明(右)讲授如何通过颜色判断杂质成分。新华社记者李杰摄

还在当学徒时,潘从明就“闲不住”,师傅指挥工作时,他总是爱问“为什么”;自己工作忙完,还要去看看别人在忙什么。正是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潘从明对铂族贵金属提炼越来越熟悉,“溶液中带有蓝色,说明含有铜杂质;偏红色则是有铁杂质……”

潘从明(前)查看提纯工作进度。新华社记者李杰摄

银光闪烁的铂族贵金属,因性质相似,矿渣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提纯过程既要除掉其中杂质,还得在彼此分离过程中保证贵金属没有损失,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工作后,潘从明阅读了多本专业书籍,写下30多万字的笔记,归纳出60多种可用于提纯的化学试剂。

潘从明正在查看实习报告。新华社记者李杰摄

“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尽力做好,慢慢积累,自然会有回报。”从一名普通工人、高级技师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再到大国工匠,潘从明认为一步一个脚印才最重要。虽然他总结出多个涉及贵金属冶炼工艺化学方程式,但他一有时间还是会继续钻研。

“技术创新没有尽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他说。

记者:李杰、文静

编辑:廖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