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在普通人的概念中,会觉得很遥远,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一辈子都接触不到,但你错了,核其实离我们很近。
年,19岁的东北小伙宋学文,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像钥匙串的金属,他也没多想,以为是别人丢掉的东西,就捡起来放进了兜里,但就是因为这个简单的操作,让他失去了双腿和左臂,毁了他的一生。
把“钥匙串”揣进兜里,宋文学便匆匆赶去上班,丝毫没有察觉的他,两个小时之后,便开始产生头晕目眩、四肢乏力的情况,请假回宿舍之后,情况更加严重,开始呕吐、腹痛,身上也开始红肿、起水泡。
直到下午5点,施工队长前来探望,才从宋文学的口中得知事情的原因,因为宋文学捡到的“钥匙串”是放射源铱-。
铱-是属于铱元素的同位素,在工业上会运用到机器探伤的工作中,它能在不影响检测对象的使用功能和现有运行状态的前提下,实现对于机器的无损探伤。
一般状态下,铱-是安装在无损探伤仪的探头内,探头设计有比较厚的金属屏蔽层,而放射源的直径其实只有1-3毫米长。
宋学文在上班路上捡到的“钥匙链”,是由于化工集团的工作人员违反了操作程序,使铱-掉落,最终到了宋学文的身上。
铱-在我国被归类为II类放射源,对安全、防护、使用都要较高要求。
铱-放射源的穿透力非常强,人体接触之后,会贯穿人的整个身体,正常人在接受的辐射量不得高于0.5Gy,一旦高于这个值,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病。
1~2Gy的辐射剂量下,会让人头晕、乏力、呕吐。
剂量在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放射性辐射会导致人体器官衰竭,肢体焦腐、导致截肢。后期还会引发各种生理功能性疾病,甚至致癌的危险,辐射对于细胞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被放射源接触后,不孕、不育甚至生育畸形,都有非常大的几率出现。
除了上面这种外辐射的疾病,还有一种内辐射疾病危害也非常大。
放射源通过呼吸道、食物、水源、伤口,直接进入人体内部,会造成人体内部的辐射损伤,有着非常高的致癌性。
宋文学把放射源揣在身上长达9个小时,受到的辐射量高达2.5Gy,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正常值倍。宋医院路上,脚已经肿到原来好几倍粗,医院最终只能选择截肢。
两年间,宋文学的经历了7次大型手术,最终只剩下一只完整的胳膊,里里外外总共缝了多针。
宋文学是我国第一位核辐射受害者,他因为捡了一件东西,丢掉了双腿和左臂,病痛和辐射反应伴随一生,直到年在吉林去世。
放射性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工业、农业、医学都会运用到,不要觉得他们很遥远,最常见的就属于医学中的放射治疗、放射诊断了。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于人体伤害的程度,将放射源分成了5类:
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直接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直接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至几天以致人死亡。宋文学接触的铱-,就属于这类放射源。
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直接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放射源的存在,为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其危险性也有目共睹,提高安全意识,把握规范操作,才能让悲剧不会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