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是指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的队伍。早在年初,中国便进行了第一次南极考察。年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们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回到上海、走上陆地,完成了第35次南极科考征程。第35次南极科考大事记: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向南极再次出征。年12月12日上午,中国第35次中山站越冬队与第34次中山站越冬队举行队次交接仪式,新老队员交班,第35次队正式进驻中山站。3年1月19日,“雪龙”船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4年3月12日,经过天、3万海里航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经受了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种种困难后,安全完成夏季考察任务。本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来自80多家单位的人组成。那么南极科考队都做了些什么呢?今天来自央企中国电科力神子集团的吕冬翔博士和郑光恒工程师要和大家分享他们在南极的故事。吕冬翔和郑光恒作业时合影根据二人回忆,在4个月的科考历程中,他们两次穿越了西风带;多次应对了南极冰裂隙、暴风雪、软雪带、强紫外线、极度寒冷、高原反应带来的考验;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恰逢项目推进的关键之时,二人在深雪之下整理现场环境、组装设施设备。最终建成了我国首套应用于南极地区的完整风-光-燃-储互补智能微电网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是我国首套应用于南极地区的完整风光燃储互补智能微电网发电系统,并在南极泰山站投入运营。该套新能源微电网系统针对南极泰山站高寒、大风、高海拔、低气压等特殊环境,采用了定制化风机、光伏和储能电池,并通过控制终端对整套新能源供电系统进行智能控制。这也成为此次南极科考的主要成果之一。新能源微电网供电系统针对南极泰山站高极寒、大风、高海拔、低气压、强紫外辐照等特殊环境,采用了定制化风机、光伏和储能电池,突破了风机桨叶结构、光伏支架结构、太阳能电池材料、风机桨叶材料和储能电池材料等关键技术,创造性地设计了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够自主运行的智能控制终端对整套新能源微电网供电系统进行控制。数据显示,泰山站新能源微电网供电系统在南极工作稳定、运行良好,整体供电效果突出。在科考队离开泰山站之后,系统仍然持续为泰山站内某科研设备供电,并通过微电网供电系统内部的铱星通讯网络可以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实时发送到国内,保证了系统运行正常。能源是制约我国在南极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实现能源就地取材、循环利用是南极能源发展和使用的必经之路。如今,随着南极泰山站电能源项目的实施,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的正式建成,中国南极科研考察的能源利用将变得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