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www.bdfyy999.com/bdf/zhongkedongtai/meitibaodao/102575.html
前两篇,我们详细说了“星链计划”的不足和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有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必然是有人看到了它巨大的“钱”景。
今天,我们就看一下“星链”的优势在哪里,然后分析一下它究竟会不会成功。
和四大缺陷相对的,“星链”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三点。
优势一:传输延迟小
信号的延迟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空口延迟,另一部分是网络延迟。
以5G手机来说,5G手机和基站通信时产生的延迟,叫作“空口延迟”,这部分是信号在空气中传播导致的。而一个操作得到完整的响应,还需要基站和它后面的网络服务器通信,这部分信号是在线路中传输的,它导致的延迟叫“网络延迟”。
5G要求,总延迟不超过5ms,其中空口延迟不超过1ms。之所以那么快,是因为5G基站分布得特别密。随便站在哪里,离你几百米就有基站,于是电磁波传播的距离就短,需要的时间就少。
而“星链”的空口延迟是多少呢?以现在公里、公里、公里这3种轨道高度来算,一来一回就是公里、公里、公里。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公里/秒,所以它们对应的空口延迟就是2.3ms、3.7ms、7.7ms。从数值上看,只有低高度的卫星才能提供接近5G的速度,而最高轨道的比5G慢很多。
说了半天,“星链”不还是慢吗?怎么叫“传输延迟小”呢?其实,这里说的延迟小,指的是通信距离超过公里后,它的总延迟小。
如果你周围几百米就有基站,5G的延迟肯定小。但如果你想用5G手机操控一个公里外的设施呢?它的总延迟照样很长。手机先把指令发给基站,只有这段是1ms左右,然后基站再发给服务器,服务器再通过海底光缆把指令传到几千公里外的服务器。这段漫长的距离是5G无法优化的。“星链”的延迟小,就是在这段几千公里的距离中产生的。
因为在“星链”的卫星间,信号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0万公里/秒;而5G信号到了光缆的玻璃纤维里,就降到20万公里/秒了。所以,传输距离特别远的时候,“星链”就会比5G延迟小。
这个延迟小的优势可是非常值钱的。举个现实中的例子:
年,新建成了一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希伯尼亚快速光缆(hiberniaexpresscable),从伦敦到纽约公里。它最大的优势是比之前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atlanticcrossing1)延迟少了5ms,只要59.9ms。
这两条海底电缆都有金融集团参与投资。金融机构之所以热衷于建设新的海底电缆,就是因为它的延迟小。而在高频交易中,延迟小就意味着利润。
今天的高频交易都是由程序自动控制的,1ms内要进行笔交易,同样的价格,先出价的人先成交。所以很多机构恨不得把自己的办公地点设置在交易所服务器的隔壁,因为这样物理距离短,信号的延迟小,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按毫秒直接换成美元。
比如货币的兑换,如果美联储宣布降息个基点,伦敦交易所就算最快也只能通过希伯尼亚快速光缆,在大约60ms后做出反应,总不能超光速传递消息吧?而纽约交易所隔壁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这60ms的窗口期先下单,于是就赚到了。
“星链”能省出多少时间呢?至少5ms-20ms,具体要看交易所的位置。计算细节我就不说了,直接说时间优势能带来多少利润。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TABB给出过评估:在金融电子交易中,交易处理时间比竞争对手慢5ms,将损失1%的利润;慢10ms,损失就会扩大到10%。
既然投行们为了5ms左右的优势就愿意花几亿美元建设新的海底光缆,那当它们看到“星链”5ms-20ms的优势时,没有理由不动心。这可比未来多少年实现联网公路自动驾驶,车辆反应速度更快、行驶更安全,比未来多少年游戏能在云端流畅地玩,要现实多了。
通过缩短交易延迟,收取投行们巨额的服务费,也许将是“星链”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优势二:频谱资源+轨道资源
有些资源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频谱资源。按现在的管理方式,企业先向本国电信部门申请,如果没有冲突,电信部门再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国际电信联盟一看,也没有冲突,这段频率就登记给企业使用了。
频率资源的争夺战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最激烈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地面应用,航天领域的争夺还没有那么白热化。但只要是掌握卫星技术的国家,都很重视,其中法国、美国、中国和英国的竞争最为激烈。
再比如卫星轨道,虽然它不像公路那样画着双黄线,看得见摸得着,但一样是资源,需要申报。
从前的太空,除了地球同步轨道以外,其他区域并不拥挤。但“星链”出现后,卫星轨道申报量大得惊人,它每次都会申报一千多条。按照目前先到先得的原则,公里以下的轨道资源很可能在几年之后大部分都成为“星链”一家的“天产”。
而且,这种申报并不是卫星上天后才能获批,只要申报后7年内卫星上天,并且正常工作90天以上,就算彻底占有。所以,只要纸面工作做到极限,资源就已经占上了。据说,“星链”今后还可能从1.2万颗卫星扩展到4.2万颗。很难想象,到时候在低轨道上,还会有多少空余资源留给下一个大规模卫星项目。
至于“占上了以后,提供互联网服务不赚钱”这些疑问,并不是最关键的。因为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带来成本的巨幅下降。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微波炉最初是二战中由雷神公司的磁控管改造出来的。年10月,第一款微波炉上市,售价美元。要知道,那时候一辆普通家用轿车才美元。谁家没有做饭的炉灶啊?花10辆车的钱买一个炉灶的替代品吗?站在那个年代、那个技术阶段看,这跟疯子差不多。但10年后,微波炉价格就降到了美元;50年后,是50美元。
投资者和创业者不可能只从当前的技术水平考量,他们一定会想到未来。当“星链”先把频率资源和轨道资源霸占上,假如今后20年发射和维护成本降低95%,或者天线与芯片性能提高20倍,那“星链”马上会获得可观的收益。
更关键的是,现在占上以后,今后这个领域可能就没有竞争对手了。
优势三:军事用途
退一步说,即便上面两个优势都没有把握住,“星链”还有第三个优势,就是被美军接盘。
这样的先例就发生在“铱星计划”上。本来,“铱星计划”在年已经还不上15亿美元的贷款了,但破产后重组,它还是被美国国防部收购了。军事用途和商业用途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价格不敏感。
“星链”的速度比美军当前使用的卫星通讯速度快了倍,这是一个加强版的“铱星”。而且,由于低轨道卫星足够多,美军可以研发如何让这些卫星干扰远程导弹。
你还记得欧航局抱怨“星链”卫星躲避不及时这个事吧?“星链”回复说,因为系统故障,员工没有看到邮件,其实是美军国防部和“星链”的沟通出了问题。“星链”卫星上那套自动防撞系统是美军和“星链”共同开发的——平时,可以精准地躲避卫星和太空垃圾;战时,卫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公斤的大锤,精准地砸向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让导弹偏离轨道。
虽然“铱星计划”已经基本满足了美军在地面设施缺乏时的通信需求,不再需要一个功能重复的“星链”了,但它只有66颗卫星,是没法完成导弹拦截任务的。而“星链”要发射10颗卫星,它可以。仅凭导弹拦截这一个用途,哪怕后来运营起来成本没有如期降低,交易所也没有蜂拥而至购买服务,“星链”在军事方面的吸引力还是很大。
但“星链”每年光维持费用就近百亿美元,这个体量很大,美国国防部能不能承担呢?
在美国国防部年的预算中,除了传统的导弹防御系统的支出之外,还有两项——一项是提高导弹防御能力,79亿美元;另一项是投资外太空安全,亿美元。“星链”和它们的契合度都很高。所以,如果“星链”在运营上出了问题,美军全盘接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未来预测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对于“星链计划”能不能成功,如果设置一个标准,认为持续盈利就算成功,我们需要看几个关键指标——
第一,“星链”什么时候可以达到每月发射颗卫星。如果达到了,甚至造出了低轨道运载能力超过吨的火箭,可持续性问题就算解决了。
第二,“星链”的实际用户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万。按每月收费80美元算,万用户大约就有50亿美元的年收入。在这个体量的用户基础上,大客户的规模已经形成,比如交易所、豪华游轮、民航飞机、科学考察,他们再贡献50亿美元。这样,仅靠互联网服务就做到了一年收入亿美元。亿美元就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这项计划就可以持续。当然,这一步是最难的。
不过即使经营不善,“星链”也可能在军方的部分资金支持下,萎缩成只提供通信和导弹拦截功能的军方版本。
所以在我看来,“星链”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另外,由于“星链”已经在推进中,必然会带来卫星数量激增、资源申请无节制等问题,所以基于公平的原则,航天领域资源的分配规则一定会在不久之后改变。